香港, 2023年10月16日 - (亞太商訊) - 臨近年末網購旺季,各大電商及物流企業紛紛摩拳擦掌,以衝高自身業績,而這火熱的場景只是當今全球電商和物流發展潮流中的一個縮影。極兔速遞(01519)正是該潮流中的佼佼者。創立於2015年,其目前已經成為快遞業務遍及印尼、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柬埔寨、新加坡、中國、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墨西哥、巴西及埃及13個國家的全球物流服務提供商。
今日,極兔速遞開始招股,招股期至10月19日,每股12港元,每手200股,入場費約2,424.20港元,集資39.19億港元。摩根士丹利、美銀證券及中金公司為聯席保薦人;基石投資者方面,亦不乏頗有資本實力的紅杉、順豐控股間接全資擁有的CELESTIAL OCEAN INVESTMENTS LIMITED等。
受益於電商潮流 極兔速遞迅猛成長
據極兔速遞招股書顯示,東南亞、中國及其經營所在的新市場為其提供了巨大的增長機會。
首先看其大本營,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東南亞的電商零售交易額由2018年的383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1,548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41.8%;在電商交易的需求推動下,東南亞包裹總量由2018年的33億件迅速增至2022年的111億件,複合年增長率為36.0%。極兔速遞的發展正是乘此東風,成為東南亞排名第一的快遞運營商(按包裹量計),其2022年的市場份額為22.5%。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極兔速遞在東南亞處理了超過14億件境內包裹,比2022年同期增長18.4%。
相較之下,極兔速遞2020年進入的中國市場則更為龐大,2022年中國電商零售交易額為17,771億美元,2027年將達到29,572億美元;包裹總量2027年將達到1,880億件。在這個巨大的市場中,極兔速遞一方面透過拓展電商平台的合作、具有競爭力的定價及搭建物流網絡,迅速提高自身包裹量;另一方面於2021年收購百世快遞中國並於2022年完成其網絡整合。透過一套「組合拳」,極兔速遞成為中國快遞市場中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由2020年的2.5%增至2022年的10.9%。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極兔在中國處理了超過64億件包裹,比上一年同期增長15.1%。
極兔速遞並未止步於東南亞和中國市場,於2022年,其進一步擴展至新市場,即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墨西哥、巴西及埃及。上述市場的的電商零售交易總額於2022年達到857億美元,並預計將進一步增至2027年的2,431億美元;快遞包裹總量於2022年達到30.96億件,預計自2023年起將以17.6%的複合年增長率增至2027年的71.38億件。雖然進入新市場的時間很短,但是作為亞洲首家進駐該等市場的成規模的快遞運營商,極兔速遞憑藉過往的經驗,今年上半年已經實現包裹量8,320萬件。
賦能於電商企業 極兔速遞提供優質服務
研究極兔速遞的業務可以發現,一方面其發展受益於電商,另一方面其也透過提供可靠且具有價格優勢的快遞服務賦能電商,可以說是形成了互利共贏的關係。
據極兔速遞招股書披露,該公司作為獨立的電商賦能者,服務於Shopee、Lazada、Tokopedia、拼多多、淘寶、天貓、Shein及Noon等東南亞和中國領先的電商平台的眾多消費者及商戶,已經建立了多元化的合作。
根據不同區域的需求,極兔速遞亦有多樣化的賦能手段:在部分基礎設施落後限制電商發展的區域,極兔速遞提供關鍵電商物流及包裹派送基礎設施;在電商旺季期間,極兔速遞憑藉其巨大的網絡承載力滿足客戶需求,例如,於齋月期間,其在東南亞各國能夠處理單日峰值1510萬件包裹;極兔速遞亦透過研發技術整合自身和電商夥伴的服務,例如,為了方便數據傳輸,其將應用程序接口(API)與東南亞的一家短視頻及直播電商平台的物流系統相整合。
除此以外,在快遞市場激烈的競爭中,極兔速遞能獲得眾多電商的青睞,自然也離不開其優質的服務。一方面,極兔速遞積極管理及優化網絡密度,來保障其產能在購物旺季和假期間可以滿足需求;另一方面,透過縮短派送時間及提高履約精確度,來提升客戶服務效率。極兔速遞在規模擴大的同時,亦規範及控制整個網絡的服務質量,監控一系列關鍵服務質量指標,並不斷改善包裹遺失率及投訴率在內的各項比率。
極兔速遞作為一家全球化的物流服務提供商,香港作為有全球機構資金佈局的國際性金融市場,極兔速遞來港上市可謂是「天作之合」,預計其未來將受到更多全球資本的關注和認可,也有利於其在戰略中所說的「繼續擴大市場份額、開拓新市場」等目標的實現。
Topic: Press release summary
Sectors: Transport & Logistics
https://www.acnnewswire.com
From the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Copyright © 2024 ACN Newswire. All rights reserved. A division of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