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寶雙展自疫情以來,首次回復「兩展兩地」
- 香港國際珠寶展踏入第40屆,香港國際鑽石、寶石及珍珠展亦踏入第10屆,兩展將以「共建輝煌傳奇」為題,料吸引逾40個國家及地區、超過4,000家展商參與,反應熱烈
- 逾六成展商來自香港以外地區,足證珠寶雙展在國際上的受歡迎程度
- 超過30場講座、活動及匯演,LVMH Group旗下珠寶首飾品牌FRED分析最新珠寶市場走勢
- 2023年香港貴重珠寶出口反彈23%至878億港元,較疫情前增加40%
香港, 2024年2月20日 - (亞太商訊) - 由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貿發局)主辦的第40屆香港國際珠寶展及第10屆香港國際鑽石、寶石及珍珠展,將自疫情以來,首次回復「兩展兩地」形式進行,打造全球頂尖的珠寶商貿平台。鑽石、寶石及珍珠展會率先於2月27日至3月2日在亞洲國際博覽館舉行,珠寶展則於2月29日至3月4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為買賣雙方締造商機,捕捉環球貿易機遇。
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張淑芬指出:「今年珠寶雙展以『共建輝煌傳奇』為主題,預計吸引來自逾40個國家及地區、超過4,000家企業參展,整體規模已貼近疫情前水平,當中超過六成展商來自香港以外地區,凸顯了香港作為國際商貿及珠寶採購中心的地位。大會亦已組織來自65個國家及地區,超過90個買家團到現場採購。」
貴重珠寶出口總值反彈
疫後珠寶貿易再見曙光,香港貴重珠寶出口在過去一年明顯反彈,2023年全年出口總值較2022年上升23%至878億港元,更較疫情前(2019年)增加40%,其中出口至內地的增長走勢強勁,按年錄得超過兩成升幅,美國和瑞士亦分別按年升16%及82%。
珠寶雙展設36個國家及地區展館
兩項展會廣獲各地珠寶商會及組織支持,共設36個國家及地區和業界展館,分別來自中國內地、台灣、日本、土耳其、韓國、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印度、以色列、德國、意大利、比利時、哥倫比亞及巴西等,而馬來西亞則首度以展團形式參展。另外,四個業界組織的展館亦將重臨,包括(1)坦桑石協會、(2)亞太區創作師協會、(3)國際彩色寶石協會,以及(4)主要展示珠寶製造機械的T-GOLD+METS展館(香港珠寶玉石廠商會及Italian Exhibition Group 合辦)等。
國際珠寶展設18個展區 雲集國際品牌及文化創意設計
香港國際珠寶展共分18個展區,焦點之一為「珠寶精粹廊」(Hall of Extraordinary),網羅78家環球展商,展示攝人的鑽石、寶石、翡翠及珍珠首飾傑作。當中香港展商新世界海達(展位:CEC GH-D06)將展示產自巴西、鑲有約110卡稀有寶石帕拉依巴的首飾套裝,包括頸鍊、耳環及戒指,總值超過1,500萬港元,其色澤湛藍絢麗,世間罕有。
此外,「珠寶設計精選」展區(Designer Galleria)不但展示設計師時尚系列,今年更有不少富有文化特色的創意設計。當中日本展商Jewelry of Raden & Urushi(展位:CEC 1CON-032)帶來揉合日本傳統工藝的胸針「Mizuhiki」,其設計概念源自日本打結藝術,胸針除了有黑珍珠、鑽石、綠色石榴石裝飾,還特別用上漆器製作部分紐帶,充份在傳統設計中體現時尚氣息。香港展商嘉盈珠寶(展位:CEC 1C-A36)則帶來品牌「La broderie」繡飾,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刺繡為賣點。香港刺繡師父利用蠶絲線刺繡出蝴蝶、蜻蜓及蘭花,再縫上金飾結構及珠寶,造工細膩,繡飾清新脫俗。
同時,「品牌精粹廊」展區(Hall of Fame)將帶來矚目的國際品牌,包括來自意大利的Giorgio Visconti、香港的Chete、西班牙的Carrera Y Carrera和中國內地的老鳳祥等。
香港國際鑽石、寶石及珍珠展 頂級罕鑽勢成焦點
至於香港國際鑽石、寶石及珍珠展將匯聚各式鑽石、寶石及珍珠原材料,共分11個展區,包括三大高端產品區—「美鑽精粹廊」(Hall of Fine Diamond)、「自然瑰寶」(Treasures of Nature)及「海洋瑰寶」(Treasures of Ocean),將展示各地頂級白鑽、彩鑽、高端的寶石及稀有珍珠等珠寶原材料,當中包括Color Diamond Trading Co帶來稀有的橙色天然彩鑽(展位:AWE 5-G06),重1.03卡,色澤亮麗奪目,相信會備受收藏家及珠寶商追捧。參展國家及地區中,中國內地除了諸暨館再度參與,帶來淡水珠之外,另外也迎來新增的河南館,並將由副省長親自帶團參展。此外,一直深受歡迎的日本館亦繼續為買家帶來各類優質珍珠。
逾30場論壇活動及匯演助業界交流
珠寶雙展期間將舉行超過30場專題講座、行業論壇及珠寶匯演等,以展示最新潮流設計,促進業界交流。在創新領域上,香港珠寶首飾業商會有限公司協辦的《中國珠寶設計路向與AI賦能研討會》將探討AI與珠寶設計的最新發展。市場走勢方面,LVMH Group旗下珠寶首飾品牌FRED的代表Valentin Andres將在買家論壇分析最新的珠寶市場趨勢。在行業標準及鑑定範疇上,香港寶石學協會、香港檢測和認證局及國際珠寶業聯盟將會在研討會公布國際翡翠標準;來自瑞士珠寶研究院的資深珠寶鑑定師將主講高級寶石學與科技珠寶鑑定;寶石權威之一的美國寶石研究院 (GIA),亦會在研討會講解鑽石產業之挑戰及解決方案。
數碼平台塑造高效展會體驗
今年「香港貿發局商貿平台」流動應用程式(HKTDC Marketplace App)及兩展官方網站推出嶄新功能,買家除了可以進行展前登記,更可以透過應用程式進行身份驗證,再下載已認證的電子入場證,即可直接入場,免卻現場排隊,大大節省輪候時間,提升進場效率。另外,在實體展覽期間,買家可透過同一應用程式的「掃碼易」(Scan2Match)功能,掃描展商的專屬二維碼,收藏喜愛的展商,瀏覽產品訊息,並在展會期間或之後與展商延續線上商談。
兩展今年會繼續採用「展覽+」(EXHIBITION+)線下及線上融合模式,買家除了可在展會現場採購,亦可於「商對易」(Click2Match)智能商貿配對平台及「貿發網採購」(hktdc.com Sourcing)平台上搜羅產品與服務。買家可由即日起至3月11日,透過「商對易」與展商進行網上洽商。
為方便買家參觀兩展,大會將安排免費穿梭巴士,接載買家往返亞洲國際博覽館及市區(包括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詳情請參閱展會網站。
圖片下載:https://bit.ly/49CYH1a
|
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張淑芬(中)、香港貿發局香港國際珠寶展及香港國際鑽石、寶石及珍珠展籌備委員會主席馬墉宜(左)以及香港貿發局珠寶業諮詢委員會主席周允成(右),出席今天(2月20日)舉行的香港國際珠寶展和香港國際鑽石、寶石及珍珠展新聞發佈會。
|
|
珠寶雙展記者會獲香港貿發局香港國際珠寶展及香港國際鑽石、寶石及珍珠展籌備委員會委員支持,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張淑芬(前排中)連同一眾委員與各位表演嘉賓合照。
|
|
香港男子劍擊運動員張小倫(左三)與藝人郭柏妍(右三)率領一眾模特兒演繹各款精緻珠寶。
|
|
香港男子擊劍運動員張小倫佩戴嘉盈珠寶以刺繡製作的胸針,配搭簡約俐落,展示其剛柔並重的一面。
|
|
藝人郭柏妍佩戴香港展商新世界海達帶來、總值超過1,500萬港元的帕拉依巴首飾套裝,其色澤湛藍絢麗,盡顯貴氣。
|
|
國藝珠寶公司帶來的18K白金天然翡翠配鑽石項鏈、別針及戒指套裝翠綠厚實。
|
|
安東公司帶來的翡翠套裝碧綠亮麗、雍容華貴,包括項鏈、戒指及耳環。
|
相關網頁 香港國際珠寶展網頁:http://hkjewelleryshow.hktdc.com/tc 香港國際鑽石、寶石及珍珠展網頁:http://hkdgp.hktdc.com/tc 精選產品:https://bit.ly/3wvmX71 兩展穿梭巴士安排:https://www.hktdc.com/event/hkdgp/tc/travel-to-fairground-awe https://www.hktdc.com/event/hkjewellery/tc/travel-to-fairground-hkcec 展會活動:https://www.hktdc.com/event/hkjewellery/tc/intelligence-hub 香港貿發局新聞中心:http://mediaroom.hktdc.com/tc
傳媒查詢 請聯絡香港貿發局傳訊及公共事務部: 張敏萱 Tel: (852) 2584 4137 Email: jane.mh.cheung@hktdc.org 劉茸 Tel: (852) 2584 4472 Email: clayton.y.lauw@hktdc.org
香港貿易發展局簡介
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貿發局)是於1966年成立的法定機構,負責促進、協助和發展香港貿易。香港貿發局在世界各地設有50個辦事處,其中13個設於中國內地,致力推廣本港作為雙向環球投資及商業樞紐。 香港貿發局通過舉辦國際展覽會、會議及商貿考察團,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開拓內地和環球市場的機遇。香港貿發局亦通過研究報告和數碼資訊平台,提供最新的市場分析和產品資訊。有關香港貿發局的其他資訊,請瀏覽www.hktdc.com/aboutus/tc。請關注我們的 @香港貿發局 @香港貿發局時尚生活 @香港商貿通 香港貿發局 請訂閱香港貿發局
Topic: Press release summary
Source: HKTDC
Sectors: Trade Shows, Watches & Jewelry
https://www.acnnewswire.com
From the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Copyright © 2024 ACN Newswire. All rights reserved. A division of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