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한국어 | 日本語
2024年5月31日 14時13分
Share:
是时候重估复星了

香港, 2024年5月31日 - (亚太商讯) - 过去几年,不少转型升级中的中国大公司都在资本市场罕见地遭受了大市与自身的双重「双杀」。

如今,伴随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重新想象,以及这些公司在阵痛之后的重启增长,「双重双杀」或将向「双重双击」反转,这反转背后的机遇可能也是罕见的。

近日,众多中国股市和中国上市资产,正在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

首先是4月以来,外资大行纷纷看好A股。瑞银上调了A股评级,高盛建议全球投资者超配A股,并且乐观估计A股最高有望升涨40%,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汇丰等大行也一样表达着乐观……中国资产投资机遇凸显,而更直接的还是投资港股。

港股扭转自2021年2月以来的颓势,今年4月20日至5月20日,恒生指数持续发力,从16000点左右涨至近2万点,成交量也持续放大。

大市向好之下,一批标志性民企上市公司纷纷走出「底部反转」的行情。

复星国际(HKEX: 0656),就是其中的典型。

到今年3月27日,其股价已最低跌至3.93港元,创下近10年新低。

而此后不到两个月,其股价便从低点涨幅超过30%,并跑赢恒生指数超过10个百分点,弹性十足。

从极度超跌到强势反弹,这背后固然有公司业绩的支撑,如复星国际2023年就交出超预期的成绩单:期内实现营收人民币1982.0亿元,同比上升8.6%,归母净利润人民币13.8亿元,同比增长人民币22.1亿元。

但更关键的,恐怕还是超越短期业绩的,对未来的重估。

资本市场有个著名的「戴维斯双杀」与「双击」效应,当公司业绩呈下降趋势时,市场给予公司的预期估值也会下降,进而让股价遭遇业绩和预期的双杀,反之则是双击。

复星国际此前的下跌堪称是双重的「双杀」。

第一重是承受整个中国资产的「双杀」。

自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以来,中国经济便多了一重不确定因素。2020以来的疫情、房企债务危机、房地产市场下行,更令市场预期和实际经济增速一路走低。

预期偏弱,增长放缓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上市资产即便业绩优良也纷纷被大市「双杀」。

而一些大型实体民企如复星国际则更加不幸。

首先是疫情令其业务发展遭遇重创,如消费、文旅等几乎陷入停滞。

其次是业务现金流压力叠加市场流动性骤减,公司一度承受债务和现金流压力。

已经遭遇大市「双杀」的复星国际,于是再遭遇自身的「戴维斯双杀」,股价严重超跌,估值从0.7倍市净率跌至不足0.3倍市净率。

然而,严重超跌背后也藏着机会:一旦趋势从「双杀」向「双击」反转,严重超跌可能变成超涨。比如复星国际,从「双重双杀」转向「双重双击」的可能性就极大。

首先是全球资本市场对中国股市和中国资产的「双击」,正如前面所讲,目前中国经济利好频传,且有三中全会的更大预期,而美元加息预期消退,美股的历史高位,港股、A股的超跌,也将令中国股市和中国上市资产更有做多的基础支撑。

其次便是其自身发展与预期的「双击」,这也是最关键的。

事实上,2016年到2018年,复星国际就经历过一轮跑赢大市的良好表现。期间,恒生指数从约18000点上涨至约33000点,复星国际则从8港元左右上涨到超过18港元。

跑赢的根源来自于董事长郭广昌对复星国际的战略调整和重新定位。

当时的复星,拥有非常多元化的全球化业务组合但主业却不够聚焦。

在地产及关联产业形势一片大好时,郭广昌却已看到暗藏的风险与机遇,相信中国经济将快速向消费和科创驱动转型升级,并对复星开始了新一轮战略变革:立足全球化业务布局,聚焦消费与科创,突出主业并深耕产业。

新的战略之下,复星国际及时刹车了对地产等重资产业务的投入,减重、减债,强化产业,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健康、快乐、富足、智造等四大业务板块,并且明确了新定位:

「创新驱动的全球家庭消费产业集团」。

资本市场也因此开始重估复星国际的未来。

如今回头看,复星国际这一战略显然是非常及时而正确的,也正是早就在进行调整,当2022年的冲击波打来,它才有更好的肌体去应对,还加快退出,财务回血,做强产业,业务造血,将战略调整做得更彻底。

期间,复星一方面坚定退出非核心业务,于2022、2023两年累计回笼近人民币500亿元资金,持续降债;一方面以科创和全球化能力做强主业,让产业更有盈利力。

以2023年为例,复星国际的产业运营利润达人民币49亿元,同比增长20%,四大核心附属公司豫园股份、复星医药、复星葡萄牙保险和复星旅文收入增长明显,贡献率占比72%。

经过一轮大刀阔斧的优化调整,复星国际依靠出色的全球化资源整合能力和产业运营能力,将主业彻底聚焦在了医药、文旅、消费、保险四大核心赛道之下,不但每个核心赛道都实现了全球化的业务格局,而且还加速各大业务的全球化市场与资源协同,聚焦朝向盈利稳健增长的业务目标前进。

医药、文旅、消费、保险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既有安全边际,也长坡厚雪,这些业务组合在一起,更可以比单一业务在市场低迷时更好平衡风险,在市场景气时更好把握机遇。

比如前几年文旅和消费受到重创,复星医药却是受益者,进而让复星整体业务表现更安全平稳;而市场整体畅旺之时,不同业务之间可以市场和资源共享,实现郭广昌所说的「乘数效应」。

这也从根本上改变复星国际的未来预期:依靠可持续的业务和盈利驱动增长。

复星国际逐渐变得清晰,它就是一家比单一产业更有确定性和成长性的家庭消费产业公司。

虽然这个目标要真正实现,复星国际仍需努力,但趋势已经确立并开始转变为各大业务的业绩增长。以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为例,期内:

复星国际旗下复星旅文、豫园股份、复星医药、以及保险业务大多实现了双位数营收和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并展现出崭新的增长潜力。

如复星医药旗下创新药企标杆复宏汉霖在2023年首度实现年度盈利并在加速走向国际市场,最近,郭广昌在一次论坛上关于「癌症」可以治愈的分享引发广泛关注,其背后也是复星在抗癌领域从单抗药物到CAR-T平台的完整布局,以及领先成果的持续问世。

全球化方面,复星目前已在全球五大洲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深度产业布局, 2023年海外收入占比已达到45%,科创方面2023年投入已达人民币74亿元,同比增长14%。

5月底,复星国际公告,以约6.703亿欧元向荷兰银行出售旗下子公司德国私人银行HAL 99.743%股份,但全额保留了其基金服务业务。至于市场一度传言复星出售三亚亚特兰蒂斯,以及舍得酒业,据内部知情人士透露,也都均为谣言,复星非但没有出售计划,且在进一步强化其运营,这都进一步证明了复星国际对聚焦家庭消费赛道核心业务的坚持。

总结来说,2022年以来的复星国际遭遇了挑战,但反而是将2016年之后就被市场看到的战略转型做到了更彻底,也让自己有了根本性的质变:跨过转型升级的关口,真正聚焦全球家庭消费这一高成长空间的赛道。

股价表现良好的同时,复星在境外交易的美元债,也自2023年四季度以来不断收复2022年因为极度悲观情绪导致的剧烈下挫,目前其美元债估值已恢复至2022年初水平,也是整个亚洲高收益债券市场上最亮眼的表现之一。

复星国际的这一轮挑战和转型,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过去几年,不少转型升级中的中国大公司都在资本市场罕见地遭受了大市与自身的双重「双杀」。如今,伴随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重新想象,以及这些公司在阵痛之后的重启增长,「双重双杀」或将向「双重双击」反转。



话题 Press release summary
https://www.acnnewswire.com
From the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Copyright © 2024 ACN Newswire. All rights reserved. A division of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Latest Press Releases
亨利加集团举办更名志庆暨香港交易所中午开市仪式  
Dec 23, 2024 18:18 HKT/SGT
吴佩慈男友纪晓波发声明 否认参与缅甸「恒升园区」  
Dec 23, 2024 11:27 HKT/SGT
Trio AI 建立人工智能超级计算(AISC)卓越伙伴生态格局  
Dec 20, 2024 19:17 HKT/SGT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光顾霸王茶姬香港展位 了解内地企业在港发展  
Dec 19, 2024 22:34 HKT/SGT
AEON信贷财务二零二四/二五年度首九个月收入增长9.4%至13.046亿港元  
Dec 19, 2024 19:39 HKT/SGT
引领功率半导体市场变革 氮化镓龙头英诺赛科港股招股中  
Dec 19, 2024 19:00 HKT/SGT
安眺科技有限公司与亚洲脉络有限公司合作 革新资料传输和网络解决方案  
Dec 19, 2024 14:04 HKT/SGT
获海外资本超7亿美元投资 协鑫科技有望成为光伏「特斯拉」  
Dec 19, 2024 12:21 HKT/SGT
ArborChat:'投资版ChatGPT'引领香港金融市场革新应用  
Dec 19, 2024 08:50 HKT/SGT
英诺赛科今日在港招股 氮化镓功率半导体新星升起  
Dec 18, 2024 20:18 HKT/SGT
更多新闻发布 >>
 Events:
More events >>
Copyright © 2024 ACN Newswire -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Home | About us | Services | Partners | Events | Login | Contact us | Cookies Policy | Privacy Policy | Disclaimer | Terms of Use | RSS
US: +1 214 890 4418 | China: +86 181 2376 3721 | Hong Kong: +852 8192 4922 | Singapore: +65 6549 7068 | Tokyo: +81 3 6859 8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