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한국어 | 日本語
2019年10月24日 15時46分
Share:
復星恒利證券成功舉辦「2019新經濟 新醫療 大健康論壇」

香港, 2019年10月24日 - (亞太商訊) - 由復星恒利證券有限公司(「復星恒利」)主辦,TNG Financial Services Limited協辦的「2019新經濟 新醫療 大健康論壇」於近日在香港港島香格里拉酒店成功舉辦。本次論壇匯聚了多家大健康行業的先鋒企業、知名機構投資者以及行業研究資深專家等進行深度對話,詳細剖析市場趨勢,探討新經濟、新醫療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圖片說明:復星恒利證券行政總裁程康先生

圖片說明: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兼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博士

圖片說明:(由左至右)復星恒利證券研究部醫藥分析師雷宇光先生、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常務會董唐卓豐博士、億勝生物科技(1061.HK)董事總經理及執行董事方海洲先生、GT Healthcare Capital合伙人歐振國先生以及雅各臣科研制藥(2633.HK)科研技術顧問唐海誼博士

圖片說明:(由左至右)復星恒利證券董事總經理研究部主管鄭百韜先生、聯合醫務(722.HK)執行董事李家聰先生、灼識咨詢合伙人侯緒超先生、香港醫思醫療(2138.HK)企業融資及投資者關係董事徐倩珩女士及康華醫療(3689.HK)投資者關係總監沈顯卓女士。

圖片說明:(由左至右)復星恒利證券投資銀行部副總裁郭嘉寶先生、香港交易及結算所環球上市服務部高級副總裁韓穎姣女士、復宏漢霖(2196.HK)首席財務官張子棟先生、霸菱亞洲投資有限公司投後管理負責人蘭棟先生及李氏大藥廠(950.HK)財務總監及公司秘書鄒耀明先生。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提出讓健康在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預料醫療健康產業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眾多的投資機會。港交所於2018上半年度推出新上市制度,為生物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融資環境。大健康領域這片投資藍海擁有極大市場潛力,此次舉辦的大健康論壇就生物科技、大健康產業及新醫療市場的資本之路三個方面與各方專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為未來大健康行業如何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中做好長遠規劃,有效實現全球化佈局,將大健康產業發展成為高科技化、智能化、專業化、國際化的技術領域指明方向。

論壇開場由復星恒利證券行政總裁程康先生致開幕詞。程康先生在發言中對大健康產業的未來發展表示樂觀。結合復星集團大健康品牌的優勢及協同效應,在未來復星恒利證券將為更多在港上市的大健康產業公司提供專業化的融資平台,復星恒利致力於成為大健康領域的背書者,目前已開闢出一條獨特的精品投行之路。

香港交易所董事總經理兼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博士作為此次大健康論壇的特邀嘉賓發表了致辭。巴曙松博士對當前資本市場新經濟融資的現狀及生物科技市場前景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生物科技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正在轉型,龍頭的馬太效應增強,簡單模仿複製已知的商業模式變得越來越難。新技術的基礎創新、技術創新、硬件創新在加快,各大生物科技企業已經在硬科技和重資產上展開競賽,在尖端未知領域的探索上,離不開自主研發能力和疊代創新能力。隨著老齡化的到來以及居民對於生活質量的關注度上升,對優質醫療服務及產品的需求增加,生物醫療企業未來發展可期,新經濟上市融資制度改革順應了這一趨勢,有望發揮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此次大健康論壇圍繞三個主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專題討論一:生物科技的現狀及發展新思路

生物科技公司近年來發展迅猛,在資本市場上廣受關注。本次論壇嘉賓就如何挑選優秀的生物科技公司展開討論。香港生物醫藥創新協會常務會董唐卓豐博士認為「除了引進頂尖的科學家,生物醫藥團隊管理同樣重要」。在選擇生物醫藥項目投資上,GT Healthcare Capital 合夥人歐振國先生談到「需要著重考量除了管理團隊以外,技術的獨特性,新藥獲批的可能性、時間表,以及上市之後的銷售團隊和管道也很重要」。與會嘉賓一致認為,未來中國將會崛起成為全球非常重要的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源頭,同時在香港的生物醫藥板塊和上海的科創板的推動下,資本對創新的投入都會加大。無論是從政策、人才、資金、產業成熟度來看,中國生物醫藥都迎來了最好的時代。

專題討論二:家庭大健康產業渠道變革

越來越關注健康的時代,以家庭為單位的基層大健康產業逐漸轉型,以適應更多民眾的個性化需求。當前醫療行業中,大量資金及科研醫務專家被導入大型醫院及科研所中,基層醫療發展較為欠缺。為修正這一不足,聯合醫務率先配合中國政府發展方向,在政府委託下在大灣區開設26家診所,未來預計將開展到上百家診所,方便大眾隨時享用到可負擔起的全科醫療服務。有嘉賓表示「未來發展家庭大健康行業將更注重基層醫療的發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不斷完善體驗,提高服務質量,為大眾提供可以負擔及具有針對性的醫療服務」。

專題討論三:新醫療公司的資本市場之路

生物醫藥公司的前期項目開發是資本大量投入的階段,醫療創新項目蓬勃發展,對應的研究資金需求也不斷增長,尤其是新創公司,融資將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一環。自港交所2018年4月推出全新的生物科技章節18A以後,市場及投資人逐漸接受了還在產品開發但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這對醫藥行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藉由18A能夠推進生物科技板塊及資本市場的發展,吸引更多有實力的生物科技公司及投資者。18A推出後目前已有很好的資本效應,香港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上市中心,自2018年4月底至2019年9月底,共有16家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共籌集530億港元,其中包括9家根據上市規則第18A章上市的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籌集資金268億港元。

有關復星恒利證券

復星恒利證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復星恒利」)是復星集團在香港重要的綜合金融平台及投資主體。立足香港,嫁接全球動力,輻射全球,為復星集團內外客戶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專業金融服務。公司資本實力雄厚,並在多個業務領域擁有牌照,現擁有香港證監會頒發的1、4及9號牌照。同時,復星恒利及其聯屬公司還在財富管理等方面擁有相應牌照及業務資格。

在金融科技的引領下,復星恒利各方面業務均處於高速增長階段,秉承復星在全球吸納頂尖人才的傳統,復星恒利持續從全球頂級金融機構及頂尖中國投行業招募經驗豐富的專業團隊,同時結合復星的全球資源優勢,為境內外客戶提供高品質並獨具優勢的金融產品及服務。現有業務包括投資銀行業務、證券交易業務(港股、美股、滬港通)、融資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環球債券、基金)、財富管理業務、機構銷售業務等。復星恒利將借力復星的產業背景和全球資源,致力於成為大健康領域精品投行以及中資美元債的整體服務商,並在全球範圍內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金融產品解決方案及全方位的業務服務。

原圖下載:https://photos.app.goo.gl/KeVAXyzg7cZadz1K6



話題 Press release summary 部門 Daily Finance, Daily News
https://www.acnnewswire.com
From the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Copyright © 2025 ACN Newswire. All rights reserved. A division of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Latest Press Releases
福壽園超預期特別派息 品牌價值不斷提升  
Jan 27, 2025 10:31 HKT/SGT
康哲藥業(00867)獲得1類新藥長效抗IL-4Rα單抗MG-K10  
Jan 26, 2025 13:14 HKT/SGT
Artelli創立兩週年榮膺兩大國際獎項  
Jan 24, 2025 22:33 HKT/SGT
The Now Corporation(OTC:NWPN)子公司綠雨太陽能公司以電動車充電與社區太陽能計畫為目標,推動西南地區拓展  
Jan 24, 2025 21:00 HKT/SGT
穩中求進 未來可期 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發佈2024年業績  
Jan 24, 2025 20:08 HKT/SGT
Photonis 推出兩大市場領先解決方案 推動單光子檢測與成像應用  
Jan 23, 2025 22:00 HKT/SGT
國泰君安國際榮獲「2024年度最佳承銷機構」及「2024年度最佳ESG承銷機構」兩項大獎  
Jan 23, 2025 20:24 HKT/SGT
走好「最後一公里」聯控多家AI大模型企業入選獨角獸  
Jan 23, 2025 19:55 HKT/SGT
福壽園入圍達沃斯世界品牌峰會「2024世界創新品牌500強」  
Jan 23, 2025 17:41 HKT/SGT
The Now Corporation(OTC:NWPN)與旗下子公司 Green Rain Solar Inc. 推出展示太陽能解決方案的創新影片  
Jan 23, 2025 13:00 HKT/SGT
更多新聞發布 >>
 Events:
More events >>
Copyright © 2025 ACN Newswire -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Home | About us | Services | Partners | Events | Login | Contact us | Cookies Policy | Privacy Policy | Disclaimer | Terms of Use | RSS
US: +1 214 890 4418 | China: +86 181 2376 3721 | Hong Kong: +852 8192 4922 | Singapore: +65 6549 7068 | Tokyo: +81 3 6859 8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