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國軒高科的哥廷根基地預計分兩期完成6GWh和12GWh,國軒電池開啟「歐洲造」步伐 - 首款海外便攜儲能品牌GenDome亮相哥廷根基地,首款產品擬在哥廷根實現當地本地化生產 |
香港, 2022年6月28日 - (亞太商訊) - 6月27日,國軒高科在德國哥廷根工廠舉行了第五屆新能源經濟論壇暨德國國軒開幕儀式。據悉,哥廷根基地作為國軒在歐洲的首個電池生產運營基地,預計今年底啟動改造。董事長李縝表示,國軒將中國先進的電池技術與德國先進的工藝工程完美地結合,正式開啟國軒電池「歐洲造」步伐。當天的儀式上,國軒高科還發佈了其首款面向海外市場的便攜儲能產品品牌GenDome及首款便攜移動儲能產品Gendock 3000。
中國駐德國特命全權大使吳懇,德國下薩克森州州長斯蒂芬‧魏爾,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劉惠、哥廷根市市長佩特拉‧布魯伊斯特、合肥市人民政府市長羅雲峰等中德政要與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縝共同參與並見證。
哥廷根基地首期6GWh預計今年底啟動改造 據悉,哥廷根基地基地佔地面積約17.4萬平方米,現有建築面積約4萬平方米。根據規劃,該項目分棕地工廠和綠地工廠兩期建設,年產目標分別為6GWh和12GWh,其中第一期棕地工廠改造建設預計2022年底正式啟動,2023年9月實現第一條產線3.5GWh的正式投產。基地棕地和綠地工廠完全投產後預計可實現年產18GWh的產能目標。
國軒哥廷根工廠廠長 Ahmet Toptas博士介紹:哥廷根基地會以產品為導向,以實現碳中和為終極目標,打造歐洲本土化的產品研發團隊,結合歐洲新能源市場發展與技術導向,研發符合歐洲本土的新能源電池產品,開展大巴電池、汽車電池、儲能電池、移動充電等系列產品的生產,未來客戶擬覆蓋儲能、商用車及乘用車領域。“國軒高科先進的磷酸鐵鋰電芯技術,加上經驗豐富的德國員工,嚴格的品質管控和歐洲高標準的品質要求,未來客戶擬覆蓋儲能、商用車及乘用車領域,滿足歐洲新能源市場的需求,助力國軒高科加速開拓海外市場。”
首款海外便攜儲能產品將在哥廷根當地本地化製造 繼國軒高科5月份發佈了半固態電池和首款智慧移動儲能充電樁之後,國軒高科的電池產品家族再添新成員。開幕儀式當天,哥廷根基地發佈了首個面向海外市場的便攜儲能產品品牌GenDome,及其首款大容量便攜移動儲能產品Gendock 3000,可將太陽能和風能轉化為電能;可幫助客戶管理家庭能源使用,滿足日常家庭和戶外使用需求,能夠滿足客戶99%的電力需求,有效減少能源支付帳單。該款家用儲能產品有三種不同型號,由國軒高科的國際業務團隊研發及製造,未來主要面向歐洲市場,後期該產品將在哥廷根基地實現當地語系化製造。
開幕儀式當天,由國軒高科、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布倫瑞克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Braunschweig)、哥廷根經濟促進與城市發展協會(GWG)和德國中國商會(Die Chinesische Handelskammer in Deutschland, CHKD)、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等聯合舉辦的第五屆新能源經濟論壇也在哥廷根工廠順利召開。論壇圍繞中歐經濟關係、能源革命、低碳化、新能源市場等話題進行討論,吸引了新能源產業多家名企高管,大學教授學者及相關經濟政要參加。
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縝: 中國技術加德國工藝,國軒電池開啟“歐洲造” 國軒高科國際業務總裁李晨在閉幕致辭中介紹,國軒高科是一家全球化公司,為海內外供應商、客戶等其他合作夥伴提供能源解決方案。“我們不僅聚焦新能源電池產品開發和推廣,同步也致力於開拓TC業務。”李晨表示,2022年5月至今,國軒陸續發佈國軒自主研發的首款面向普通消費者的易佳電智慧移動儲能充電樁產品和面向海外市場的Gendome便攜儲能產品。2025年國軒高科全球產能規劃將達到300GWh,其中海外產能規劃100GWh。
國軒高科董事長李縝在致辭中表示,今天我們在這裡開啟國軒電池在德國乃至歐洲的應用研發和產品製造。國軒的哥廷根工廠,將逐步從過去的生產汽車零部件,轉變成製造電池應用產品,這是一個艱難但充滿希望的歷程。在此過程中一要保護好已有的企業文化,二要積極參與哥廷根的城市發展,三要加快產品轉型的步伐。“我們一定將中國先進的電池技術,德國先進的工藝工程,完美地結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善的產品,貢獻給社會,以推動新能源產業的進步與發展。”
話題 Press release summary
部門 Alternative Energy, EVs, Transportation
https://www.acnnewswire.com
From the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Copyright © 2025 ACN Newswire. All rights reserved. A division of Asia Corporate News Network.
|
|